摘要:[ 导读 ] 编译整理:强子 脾脏发生组织细胞、树突细胞、间质细胞病变时,病理诊断有一定难度,一方面是因为这类病种罕见,所以研究资料较少,另一方面则是还存在一定争议。新技术的发
[导读] 编译整理:强子
脾脏发生组织细胞、树突细胞、间质细胞病变时,病理诊断有一定难度,一方面是因为这类病种罕见,所以研究资料较少,另一方面则是还存在一定争议。新技术的发展更是加剧了相关诊断难度,如目前粗针穿刺活检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所获取的标本越来越少。
针对脾脏原发的组织细胞、树突细胞、间质细胞病变,美国病理专家Auerbach等在《Surg Pathol Clin》杂志发表文章,详尽介绍了这类病变的相关特征,并介绍了部分病种中有助于和非脾脏部位(如软组织)同类病变鉴别诊断的分子遗传学特点,指出了可能有助于诊断的分子标记。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进展并指导临床实践,我们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。
概述
组织细胞性肿瘤和间叶性肿瘤原发于软组织和皮肤者罕见,原发于脾脏则更为罕见,且其相关特征还并不十分明确。在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分类著作中,组织细胞肿瘤和树突细胞肿瘤按照起源来说,都是来自共同的髓系祖细胞,进而发生单核细胞、组织细胞、树突细胞肿瘤;而源于间质细胞的肿瘤则在另外的章节单独分类。
脾脏组织细胞/树突细胞型间质肿瘤的真正发生率还不清楚。单一人群基础上的组织细胞肉瘤报道中,约5%发生于脾脏;一项关于树突细胞肿瘤的大规模研究中,7.2%的滤泡树突细胞肉瘤发生于脾脏,10.5%的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发生于脾脏。
这些病变发生于脾脏的时候,诊断都有一定难度,因为本就较为罕见,且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活检标本进行评估。目前脾脏切除逐渐减少,而粗针穿刺活检毕竟标本有限。二代测序已在部分上述病种发现了突变,因此未来可能有望用于辅助诊断。
紫癜
简介
脾脏紫癜是一种罕见的非肿瘤性病变,病因未明,可能和内源性及外源性类固醇应用、口服避孕药、酒精中毒、静脉用药、肝硬化、肾功能衰竭、长期感染(如结核、HIV、巴尔通体)等有关。淋巴造血系统肿瘤(如霍奇金淋巴瘤、髓系肿瘤)也曾有报道称伴脾脏紫癜。
大体上,紫癜为大量充满血液的囊腔,大小和形状不一,与周围正常脾脏实质分界清晰。其实紫癜一般见于网状内皮器官(即单核吞噬系统相关器官),具体如肝脏、脾脏、骨髓、淋巴结;但也可见于多个其他部位,如肾脏、肺部、垂体、胃肠道、肾上腺、胰腺、甲状旁腺。
病理特征
脾脏紫癜的第一例报道是1866年。个别病例报道中也有脾脏自发破裂的情况,但大部分均为尸检中偶见。
脾脏紫癜表现为红髓内大小和形状不一、充满血液的囊腔,与周围正常脾脏实质分界清晰,且位于滤泡旁区域,也可见于动脉周围淋巴鞘附近。
组织学上,脾脏紫癜囊壁一般并无上皮衬覆,偶有CD34阳性的内皮细胞。白髓可有萎缩。紫癜一般仅累及红髓;白髓中有病变的时候要考虑到脾脏错构瘤的可能。
图1.脾脏紫癜。(A)脾脏局灶可见充满血液的扩张囊腔;(B)脾脏紫癜,无内皮衬覆;(C)免疫组化CD34为阴性;(D)免疫组化溶菌酶;(E)免疫组化VIII因子阴性;(F)免疫组化CD68,囊壁内侧阴性。
鉴别诊断
脾脏紫癜需注意鉴别血管性病变和囊性病变。血管瘤和淋巴管扩张可有囊性腔隙形成,但这两种病变都有细胞衬覆,血管和淋巴管内皮标记免疫组化分别可以证实这两种情况。毛细胞白血病也可形成血湖且瘤细胞累及红髓。长期阻塞性充血也可导致充满血液的囊腔,但其位置并非局限于滤泡旁区域。
小结
脾脏紫癜是充满血液的囊腔样病变,病因未明。肝脏紫癜和多种其他病变都与这种特发性病种有关。虽然脾脏紫癜为良性病变,但也有脾脏破裂和出血的相关报道。
脾脏紫癜Tips
主要位于滤泡旁、累及红髓的无症状囊腔样病变;
囊性结构无衬覆,但也可有血窦型细胞;
可能与多种病变、感染、药物及静脉用药有关。
间皮囊肿-实性亚型
简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