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金匮要略》有瘀血之篇名,而治疗却散在于其他各病中,如疟病、虚劳、肝着、黄疸、妇人征病、阴阳毒、肺痈、肠
“ 瘀血"之名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首次提出,并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科疾病,开后世治疗血瘀证之先河。久病入络,瘀血内阻,加重病情,治当活血化瘀。故有“ 人知百病生于气,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"之说(《医学入门》)。
但《金匮要略》有瘀血之篇名,而治疗却散在于其他各病中,如疟病、虚劳、肝着、黄疸、妇人征病、阴阳毒、肺痈、肠痈等,用方有近二十首。揭示出,瘀血既成,病机已非单纯,往往气滞、寒凝、痰阻、水停、热郁等兼夹错杂,治法上也相应复杂,下面就书中活血化瘀法的特点探讨如下。
1、化瘀常先治气这里的治气包括行气和补气。“ 五脏之道,皆出于经隧,以行气血,气血不和,百病乃变化而生,是故守经隧焉” ( 《素问· 调经论》) ,“ 气行则血行,气止则血止,气滑则血滑,气寒则血凝,气有一息之不通,则血有一息之不行。”
(《直指方》)。血为气之母,气为血之帅,气行(旺)则血行,气滞(虚)则血瘀,二者互为因果,密不可分。仲景对瘀血证的治疗上,化瘀中非常注重调气。气机不畅常由于外邪侵袭、情志郁结等因素造成。在《血痹虚劳病篇》中血痹病
即气虚致瘀,谓治血痹“ 宜针阳气令脉和” 强调瘀血应先治气,气得宣通,则血可行,而不可专治其血。血痹重证乃阴阳气血营卫俱虚,风寒侵袭,致局部肌肤阳气痹阻,血行瘀滞,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,行消瘀血,以黄芪补气推动血行。又如《金匮· 妇人杂病》腹中痛,即妇人经后或产后气血本不足,邪风乘虚侵入腹中,与血气相搏,气阻血瘀,腹中刺痛,方用红蓝花汤。
肺痈为风热毒邪侵袭,致肺气血壅阻,瘀热成痈。七情抑郁或过激,气机失调,气血逆乱则可致瘀。《金匮》对妇人瘀血病证在病因特别强调“ 结气” 、“ 忧伤” 、“ 悲伤多嗔” 等情志因素,遣方用这药上配伍行气药促其血行。如治疗产后气
血郁滞成实,气机痹阻不通之腹痛,治当宣通气血为要,方用枳实芍药散以枳实烧黑入血分,以行血中之气,破气行滞;芍药和血益营,则腹痛诸证自除。治金疮血瘀肿痛之王不留行散,以王不留行、蒴藿细叶化瘀通络止痛,厚朴行气滞以助血行。尤在泾称其为“ 行气血和阴阳之良剂” 。另如,旋复花汤中旋复花配新绛,鳖甲煎丸中大黄地鳖虫、桃仁等配柴胡、厚朴均取气行则血行之意。
2、化瘀不忘治水津液与血同源而异类,功能相似。《灵枢· 邪客》云“ 营气者,泌其津液,注之于脉,化以为血"。《素问· 调经论》中云:“ 血气未并,五脏安定,孙络水溢,则经有留血。” 津液在脉络内外相互渗透是维持津血代谢平衡的主要方式。
若津液不布,化为水湿痰饮,阻塞脉络,至使气机血行不畅,瘀血内停,脉络瘀滞,水积脉中而外渗,水气停聚或泛滥为患,即所谓“ 血不利则为水"。故治瘀须治水。如《金匮· 水气病》中“ 先病水,后经水断’’,即水气运化不利导致经血瘀阻不通,故妇人妊娠,腹中绵绵作痛。因其为脾气虚而水湿运化不利,营血生成不足,致使肝血亏虚而血脉涩滞,用当归芍药散健脾运湿,养血通脉,此为湿瘀并治。
胸痹为胸阳不振,痰湿阻滞,血脉不畅致胸膺部憋闷疼痛或胸痛彻背,治当通阳祛痰,活血化瘀。方用栝蒌薤白白酒汤、栝蒌薤白半夏汤、栝蒌薤白桂枝汤等,方中薤白、白酒、桂枝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活血通脉功能,但《金匮》治胸痹重化痰轻活血。后世治疗胸痹在《金匮》基础上采用化痰与活血并重之法,取得了较好的疗效。还有大黄甘遂汤中大黄与甘遂,蒲灰散蒲灰与滑石,桂枝茯苓丸中的桃仁、牡丹皮与茯苓等皆为活血与治水并举之范
例受其影响《血证论》有“ 血结亦病水,水结亦病血",“ 凡调血,先须调水"之说。
3、化瘀以温为通